患者还趟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却摆起POSE、“V”手势合影。近日,一组被流传出来的手术台自拍照,再次搅动了医患关系紧绷的神经,并引起了网友对该医院医生工作态度的质疑。
在这里,我们想做大胆的假设。假如给手术台自拍照加上注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假如给照片加个注释:老大楼手术室迎来最后两名患者
大胆假设之后:媒体网友不会“过度解读”
说实话,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这样的照片冲击力确实很大。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样的场景无疑会遭到网友的“炮轰”。然而,冷静下来分析,几张照片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对于这起事件,相关专业人士对照片信息进行“解读”。医学类专业网站“丁香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分析:这是两台手术的两组照片;照片可能是手术临近结束庆祝时所拍等。
我们并非专业人士,不好判断这样的“解读”是否正确。但是,假如照片能有以上注释,是否能阻止舆论的发酵呢?
我们应该知道,手术台前自拍定格的瞬间不能还原事情的原貌,真相也绝不是几张照片能够讲清楚、说全面的。
真实详尽的照片注释却能对照片的疑难处进行说明,使网友更准确、完整的理解作品。网友才不会妄下判断,媒体也不会过度解读。
随后,照片主角之一的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现身说法,还原照片拍摄背景是西安凤城医院老大楼手术室迎来了最后两名患者。
真相大白,早一点说清楚,就不至于把局面弄得“糟糕”。
假如给照片加个注释:手术7小时保住了患者的一条腿
大胆假设之后:医患之间心存善念彼此尊重
郑晓菊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一张照片内容是手术室最后一台手术,手术经过7小时保住了患者的一条腿。
郑晓菊说当时手术难度很高,在显微镜下进行修复血管和创伤,手术从早上10点进行到下午5点半,大家都没吃没喝,终于为患者保住了左腿,都很高兴。大家一起拍照留念,一是庆祝手术成功,二是对使用十年的老手术室最后告别。
郑晓菊的解释是真诚的。想必任何一位医生都会因为挑战难题,成功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激动和高兴,毕竟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刻骨铭心,此生难忘。
然而,假如照片的注释是医生的真情流露,网友是否能理解合影医生的初衷呢?
医生,是患者生命的保护神,有时候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如果网友能够体谅医生抢救生命的艰难,能理解那份成功的喜悦,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或许就能缓解矛盾。
同样,假如医生能够想到门外焦急苦等的家人,想到患者还趟在手术台上,恐怕也就不会有手术台前的自拍。
医患之间,应心存善念,彼此尊重,才能共赢。
假如给照片加个注释:完成手术后因疏忽大意忘记完善细节
大胆假设之后:彼此信任生命高于一切
不可否认,在手术室内拍照片,是医护人员细节上的一个失误。其一,拍照、脱掉口罩和手套违反了无菌手术室的行为规范;其二,病人未醒,身体外露,拍照似乎没有充分尊重患者及家人。
之后,郑晓菊解释称,作为主刀医生她已经出了手术室后被叫回来拍照,由于着急便没有带上口罩。另外,当时是盛夏天气炎热,手术室因搬迁没有空调,大家都满身大汗,只顾着拍照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没有考虑太多。
自从照片被曝光三天以来,郑晓菊说自己彻夜难眠,边看网友评论边流泪,没想到会引起了这么大关注。她在反思自己疏忽大意的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够多理解一些医生这个职业。
假如在手术台自拍照添加注释,详细说明医生为什么脱掉口罩和手套合影留念,是否能消解掉网友的误会呢?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期待大环境改善时,还应考虑如何在细节上做的更完美。有时候,在细节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才能赢得医患之间的信任。
医患之间应该像朋友,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疾病,生命高于一切。在生命面前达成共识,在人性面前相互谅解,医患间的误解和矛盾才能渐渐化解,医患间的裂缝才能一点一点地缝合。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