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着陆器拍摄的月球影像图。中新社发
中国嫦娥三号探测再获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轻熔岩流
中新社北京9月1日电 (郭超凯)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国嫦娥三号探测数据再获新成果,分析推测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轻熔岩流。
2013年实施的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目前,嫦娥三号已落月2453天,现处于“退役”状态(长管阶段),着陆器部分科学载荷仍在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悦锋博士后、朱培民教授和肖龙教授,联合长江大学、宁波财经大学等合作者,通过分析嫦娥三号低频雷达浅层数据,推测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轻的爱拉托逊纪熔岩流具有多期性,并对一些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先前研究认为,月球雨海北部年轻的爱拉托逊纪月海物质(Em)仅仅由一期厚熔岩流形成。近些年,通过摄影测量、陨石坑大小频率分布以及陨石坑穿透深度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月球雨海北部Em厚度变化较大,推测在某些区域可能存在不可见的熔岩流。
袁悦锋等人的研究对LPR通道一的浅层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在10米-40米的深度范围内发现了水平向的连续性强能量反射,与50多米深的雨海纪顶层反射较为类似。科学家们将雷达数据沿测线重新投影,再根据强弱反射可以识别出层状界面,表明在嫦娥三号着陆区下面应该存在多层爱拉托逊纪火山岩。
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区域内Em层厚度平均值约为8米-12米,与雨海南部年轻Em单元熔岩流剖面厚度接近。这些厚度值也与某些天坑壁上保留的沉积物厚度相一致,由此推测位于雨海北部第一期爱拉托逊纪熔岩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期薄熔岩流。
科学家们根据模型可知,这三期Em熔岩流均来自西南方向,由此推断Em发源地,Eular撞击坑中应该存在多次火山作用,并间歇性地产生熔岩流。目前还需要更多地质证据来约束这些年轻熔岩流的来源。(完)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