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开发蓬勃的木材和造纸产业。
中国大举植树造林的政策很可能在减小冲击全球气候的事务上担当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际团队在中国发现有两个地区,其新造树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
该团队表示,两个地区加起来,占中国整体陆地“碳汇”(carbon sink)的35%多一点。
研究人员的分析是基于实地考察和卫星观测,报告发表在了《自然》(Nature)科学期刊上。
碳汇(又称碳吸储库)是指任何可以对碳化合物吸引多于排放的“仓库”——比如泥炭地或者森林等,因为它能够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国,占全球排放量的28%左右。
但是,近年中国表示有意在2030年之前让碳排放达到峰值,然后进一步在2060年之前做到“碳中和”。
这个国家会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达成这些目标尚不明确,但是当中无可避免地要包括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且以各种方式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
“要达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宣布的中国2060年零净排放值的目标,将需要在能源生产和增加陆地碳汇方面有重大的改变,”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刘毅教授说。
“我们论文当中描述的造林活动将会为达成这个目标发挥作用,”他向BBC表示。
中国的绿色植被增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数十年已经新种了数以十亿计的树,来抵抗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同时还发展起了蓬勃的木材和造纸产业。
新的研究对于这些新增树木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进行了更精密的估算。
中国正推进大型计划来保护和扩大森林植被面积。
最新分析检查了许多数据源。这当中包括林业记录、卫星遥感的植被绿色度测量,土壤水分供应情况;还有从太空观察以及地面空气直接采样获取的二氧化碳观测数据等。
“中国是最全球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者之一,但是它的树林吸收了多少是非常不确定的,”报告的第一作者、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王婧说。
“通过研究中国气象局收集的二氧化碳数据,我们已经能够对中国树林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进行定位和量化计算。”
此前被低估的两个碳汇地区是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三个省份;以及东北部,主要是黑龙江和吉林省。
在中国西南部的陆地生物圈上空是最大的碳汇区域,是一个每年-0.35拍克(petagram)的碳吸储库,占中国陆地碳汇的31.5%。
一拍克等于10亿公吨。
研究人员称,中国东北部陆地生物圈是季节性的,它是在生长季节吸收二氧化碳,相反的季节则是排放。它的年度净值大约是-0.05拍克,占中国陆地碳汇的4.5%。
这个科学家团队补充说,将这些数据放在整个语境中就是,中国在2017年因为化石燃料使用而排放了2.67拍克的二氧化碳。
另一名联合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保罗·帕尔默教授(Prof Paul Palmer)表示,树林碳吸储库的规模或许令人们惊讶,不过他指出,太空和原位测量所得的结论吻合,这是一个让人有信心的理由。
“大胆的科学结论必须有大量的证据支持,而这是我们在这个研究当中所做到了的事,”他向BBC表示。
“我们汇集了一系列实地测量和卫星数据的证据,对中国碳循环得出了一个前后一致并且站得住脚的说法。”
效果图:“生物质”卫星是其中一个进一步加强了解地球碳含量的项目。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肖恩·基甘(Shaun Quegan)研究地球的碳平衡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参与这一项研究。
他说,东北部吸储库的规模不令他吃惊,但是西南部的却惊到他了。不过他提醒说,新造树林带来减碳的能力,会随着时间而减小,因为生长率会下降,然后整个体系就会转向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这份论文清晰地说明了多源头的太空数据能够如何在地面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令我们更有信心对碳通量进行估算。”
“这预示着,使用新一代太空感应器来帮助各国致力达成巴黎气候协议的目标,是有光明前景的。”
基甘教授是领导欧洲即将到来的“生物质”(Biomass)项目的科学家。那是一个主要从太空轨道上测算森林的飞船。它将有能力知道二氧化碳确切储存在了哪些地方,不管是树干还是泥土还是别的地方。
里查德·布莱克(Richard Black)是能源与气候智库(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的主管,这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
他评论说:“随着中国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了解全国碳汇的规模显然至关重要,所以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
“不过,尽管森林碳汇规模比想象中更大,人们不应该误以为这就代表可以‘无阻碍’通往零排放。一方面,碳吸收将需要抵销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仅是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中国森林的碳平衡也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的冲击而受到阻碍,就像我们现在在加州、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等地所看到的那样。”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