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中国

开建在即,中国空间站将如何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两会访谈)开建在即,中国空间站将如何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开建在即,中国空间站将如何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作者 郭超凯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和空间站工程,秉持着为发展科学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宗旨,欢迎全球科学家参与其中。”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重申了中国空间站面向世界开放的决心。

图为3月7日拍摄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中新社记者 王潮 摄

  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众多国人的梦想。按照规划,今明两年中国将通过11次任务完成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从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到中国空间站向全球科学家主动敞开大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现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

资料图: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点火腾空而起。 骆云飞 摄

  中国即将建成的空间站长啥样?周建平介绍道,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3个舱段,每个舱均为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2个实验舱分别连接于两侧。

  1998年,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尽管建造时间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处”。“我们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去研制,并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

  对比两者的异同,周建平表示:“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都是长期在轨飞行、可载人的大型空间设施。从规模来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要大很多。”但中国空间站是从科学需求牵引出发,经过充分验证而确定的方案,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可以满足在空间从事科学研究项目需求。

  此前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未来中国空间站是否会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对此,周建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介绍道,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早在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便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确认,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我们是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的。当然中国空间站也会有具体的要求,此前我们已发布了中国空间站对外提供的资源,以及想在空间站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具体选拔要求。”周建平说。

  今年上半年,中国将利用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周建平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空间站在轨建造期间,中国还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外界对4次航天员乘组的名单也颇为关注。

  周建平表示:“空间站建造阶段将安排4个乘组共12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同时还有4名备份航天员。这些乘组的航天员都是从第一、第二批航天员中选拔的,当然也包括之前参加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他们均是被选拔的对象。”目前航天员还在训练当中,具体是哪个乘组、哪些航天员在什么时候执行任务,后续会适时公布。

  谈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未来规划,周建平坦言,中国正在进行载人登月方案的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工作;“探索宇宙、探索未知既是古人的愿望,也是科学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中国一直在为载人航天事业的下一步发展做准备”。(完)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11

___________

2021/03

开建在即,中国空间站将如何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两会访谈)开建在即,中国空间站将如何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开建在即,中国空间站将如何面向全球开放合作?  作者 郭超凯  “中国载人航天事...

[ 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码查看分享内容 ]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751000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