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集聚高端研发机构……2021年,重庆市市长唐良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四次提及两江协同创新区。
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段成刚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围绕打好创新牌,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各大入驻院校信心倍增 备受鼓舞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表示,作为引进的院校,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倍增,备受鼓舞。从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也看到有很多重点发展的项目,比如大科学装置申请等,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将更加积极参与具体的研发项目,为重庆市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徐兵表示,将努力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机遇,按照两江新区“两高两区”的发展目标,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健全的学科体系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按照“2+X”(“两个平台+若干项目”)的建设模式,聚焦智能制造、临近空间两大核心领域,重点发展临近空间、装备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器械、新能源新工艺以及环保装备与技术等方向。
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剑晖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为入驻院所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创业土壤,体制机制创新在这里不断加强,充分调动与激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活力,科研院所在这里加速集聚,科技人才在这里自由组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氛围,为重庆市高质量发展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贡献。
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表示,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加速集聚一流大学大院大所和高端科研人才,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创新有效的科创生态体系,建立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催生新兴上市主体。以思想破冰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围,“十四五”开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坚持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在创新资源集聚、人才‘引育并举’、打造创新服务生活圈、营造科技创新生态上持续发力。”王飞表示。
据了解,两江协同创新区累计已签约高校及科研院所30余家,建成科技研发平台80余个,导入高端研发人才1000余人。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的同时,创新赋能成效也十分显著。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长安、京东方等成渝地区龙头企业与入驻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余项,培育孵化企业36家,完成车路协同一期示范路段建设并投入运营,助力两江新区创建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高层次人才为两江新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导入高端研发人才1000余人,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
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为例,2020年西研院引进了2020年ACM Gordon Bell Prize(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获得团队的关键成员,截至目前共有成员50余名,初步满足了现阶段发展的基本需要。
面向未来产业创新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去年9月,由重庆大学、两江新区管委会、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共建的明月科创实验班2020年首届招生正式开启,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厚植“智慧因子”,打造“智慧之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建成明月湖一期生态项目,投用金御大道、普福大道等一批主干道路,开放创新Σ空间、创新Σ小镇等一批共享创新空间,“城在山水间,山水在城中”的创新载体形象初具。
去年年底,两江新区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共建沪渝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长江上下游两大中心城市创新资源的互融互通,搭建沿长江经济带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王飞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先后举办了明月湖创新科技成果推介会、明月湖创新论坛、智慧城市高端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开发协同创新区智慧服务平台,加快组建天使创投基金和创新产业基金,搭建孵化培育平台,紧紧围绕“生态+科技”内涵,促进科技、人文、生态相互交融,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按照“一城多园”模式 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
“十四五”和2021年一开局,两江新区的重磅活动几乎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明月湖畔,尽管是寒冬腊月,映入眼帘的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联合产业孵化基地、日月同辉创新馆等各大科创平台正在紧张施工。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第一项工作,并指出“优化创新布局,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主引擎,联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引导高新区、经开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转型,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包括招引、聚集、培育、产促、营造五个关键词。”王飞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圈”、全链条创业的“孵化圈”和“科技+自然+人文”的“生活圈”。
这其中,引院所、促落地、挖潜力、建平台,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将是首要工作。
两江协同创新区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进一步加大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力度,建设一批高端研发机构。
落地之后,为了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两江协同创新区还将完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大力推进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药效学实验室等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及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共享为重点,重点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试验验证、设施共享等方面对企业的服务支撑能力。
与此同时,两江协同创新区也将整合大学大院大所创新资源,共同谋划建设国家重大科创平台,申报重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如何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圈”也是两江协同创新区非常重视的工作。据了解,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加快推进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建设,整合两江协同创新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渠道,打造符合两江产业特色和需求的科创训练营品牌。
围绕新区产业发展需求,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加快推动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两江新区开展研究生培养。依托航天三院重庆两江赛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学校基础培养+园区科研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一批智能人才、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除此之外,两江协同创新区还将建苗圃、助融资、给场景、促成长,打造全链条创业的“孵化圈”。
据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深度挖掘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化项目,实施重点项目培育计划,健全孵化培育体系,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
在孵化器方面,两江协同创新区将依托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依托两江协同创新科技孵化公司,加快建设国家级综合孵化器,依托长安汽车、航天三院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孵化器,加快引进氪空间、车库咖啡等创新孵化载体,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孵化育成体系。
力争到2022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建成创新创业创造空间300万平方米,引育各类科研机构50家,聚集创新人才60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人。落地具有影响力的成果转化20项、孵化产业项目30个,国家级、市级项目成果奖项获得突破。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