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电 题:六中全会“鉴往知来”,凸显中共“三重意识”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11日闭幕并对外发布公报。聚焦百年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通过了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在面向下一个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本届全会凸显中共的“三重意识”。
一为未来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史观里,历史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厚重书本,而是远观未来的鲜活镜鉴。
历史上,中共曾分别于1945年、1981年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两个“历史决议”虽然相隔近四十年,但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特色一脉相承。
具体而言,两个“历史决议”坚持“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导向,既立足于以史为鉴,又着眼于开创未来,为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供了重要启示。
今天,中国共产党再次来到新的起点,第三份“历史决议”也再次体现鲜明的未来导向。
“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中全会公报如此表示。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正如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所说,“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二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六中全会公报中,体现中共忧患意识的表述多次出现。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可以预见的是,在下一个百年,中共还会面临各类风险挑战。常怀忧患意识的背后,是中共对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清醒认知。
如何提高这一能力?“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习近平曾如此指出。
六中全会公报中,从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到百年奋斗的十条经验,其实正蕴含中共继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启迪。外界认为,这也是中共选择用一次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考量。
三为人民意识。赶考的表述在六中全会公报中被提及:“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与习近平“七一”讲话中提及的“赶考之路”形成呼应。
赶考是中共人民意识的体现。历史上,赶考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一个经典比喻。中国共产党认为,党的事业发展永无止境,赶考也永无止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也曾多次指出。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六中全会公报如此回望历史。今天,中共正走向下一个百年。全会再提赶考,百年大党的人民底色更加清晰。(完)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