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真是伟大,太了不起啦!”几天前,参观完御窑厂遗址后,来自澳大利亚的“洋景漂”约瑟夫翘起大拇指,对解说员连声称赞。
从事陶瓷考古研究40余载的白光华,对御窑情有独钟。只要有空闲,他每天清晨都要到陶阳里一带转上几圈。龙珠阁、明清窑作群、徐家窑、老里弄、老会馆等等御窑及其周边的建筑,永远是他镜头里拍不厌的主题。
俯瞰御窑厂
专为皇宫烧造瓷器长达600年!这里,就是享誉世界的御窑厂,明、清两代御瓷的生产地。如果比拟,景德镇是一艘巨轮,御窑厂就是压舱石;景德镇是一杆大秤,御窑厂就是定盘星;景德镇是一顶皇冠,御窑厂就是那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2015年3月,景德镇正式启动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1月,御窑厂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此,御窑厂这个景德镇申遗龙头强劲舞动,一出陶瓷故乡的“中国大戏”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中央精彩启幕。
“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一种手工艺支撑一座城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全球首家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正式挂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将出土瓷片运用技术手段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标本的出土地点明确、地层清晰、品类丰富,相关数据极具权威性。这标志着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标准成为“世界标杆”。
古陶瓷基因库
这是文化底蕴,更是文化自信。
世界文化遗产不只是一国一地的遗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那是暴殄天物。
景德镇以一种手工艺支撑一座城市逾千年,中外绝无仅有,英国李约瑟博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北京大学教授宿白三位文物界元老曾联名向中央致信,希望国家关心支持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
160处瓷业遗址、108条老里弄、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个历史文化街区、26项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发掘出土的御窑瓷片十数吨上亿片、复原官窑瓷器数千件……历史遗址如此众多,文化底蕴如此深厚,陶瓷元素渗透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个角落。
除了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的御窑厂遗址,这里还有“村村陶埏、创烧元青花”的湖田古瓷窑址、“78米长唐代龙窑遗迹”的乐平南窑古窑址,以及落马桥遗址、高岭瓷土矿遗址、东埠码头和各具特色的众多会馆等文物遗产……
一千多年的瓷业发展、文脉传承,景德镇孕育了巨大的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态景观、民居民俗等精神财富和陶瓷文化。将这些连点成线,由线到面,由面形成立体,构建文旅资源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中外游客在多维空间认识景德镇,无疑是申遗的一个着力点。
“白色金子”:世人目光聚焦、世界感知中国
景德镇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景德镇陶瓷是扬帆出海商船的压舱重器,曾经作为奢侈品风靡欧洲社会几百年,令欧洲王室和贵族神魂颠倒,被誉为“白色金子”,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极大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
落马桥窑址
据外国学者T—佛尔克先生《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所载,从1602年—1682年,由东印度公司输出的中国瓷器达到1600万件以上。如果算上其他公司的输出销售和民间走私,应在一亿件左右。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中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商品。
进入新时代,如何利用好千年陶瓷品牌,嫁接东西方文化,与世界对话,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国际瓷都,这是当代瓷都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
申遗正是这样一个窗口和桥梁。近年来,景德镇以瓷为媒,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0多个产瓷地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实行战略合作,弘扬丝路精神。依托陶瓷文化,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借助政府、科研院所和民间社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举办了“视觉中国·瓷上敦煌”陶瓷艺术展、景德镇御窑陶瓷特展、“归来·丝路瓷典”景德镇明清外销瓷展、“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感知中国·丝路瓷行”中国陶瓷文化展等,向全世界展示了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明在交流中一次次展示,文化在展示中一次次升华。
李希霍芬的一次“kaolin高岭土”命名、殷弘绪的两封透露瓷器烧制的密信、奥古斯都二世以六百龙骑兵换取151只中国瓷瓶、美国波普博士对至正型元青花的全面考证……在历史浩瀚的册页中如此闪亮,照亮了世界陶瓷史。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文化与文明在这里交融互鉴
来自喀麦隆的“洋景漂”穆斯塔法,在景德镇呆了好几年,他被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深深吸引,听说景德镇申遗,穆斯塔法自愿当起了解说员。在“景德云媒”视频里,他带着大家走进落马桥元青花遗址现场,说起元青花,趣谈“苏麻离青”,让观众兴致盎然。他也调侃自己是来了不想走!
元青花缠枝莲纹大碗
“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还包括一位知名歌者——李玉刚。一首《刚好遇见你》,道出了李玉刚对景德镇的“一片深情”。一次偶然的工作原因,李玉刚第一次来到瓷都,就是这一面,让李玉刚“恋”上了景德镇。在陶阳里,在老里弄,在老瓷号遗址,在老作坊……李玉刚流连忘返,品瓷喝茶,好不惬意。这次离开后不久,他又借故回到景德镇住上了几天。从此,李玉刚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并义务当起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推广员”。
循序渐进、齐头并进。申遗路上的景德镇正一步步将文化遗产完美向世人呈现:摸清家底,建立规范有效缜密的管理制度,听取专家组意见,编制申遗文本,对照国际标准,整合、联动、打磨,让“躺着”的遗产“立”起来、“活”起来;全面实施御窑遗址等遗产要素点的展示提升,使众多遗址得到整体性、原真性、展示性传承保护;注重陶瓷历史文化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体现“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展示世界风范、瓷都风韵、时代风貌,让更多中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乐游爱游的打卡地。
文化在这里交融,文明在这里互鉴。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财富,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借助御窑厂申遗,“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格外亮眼,这张世界名片,日益璀璨夺目!
千年瓷都铸就永恒的瓷魂。申遗,就是在厚实的历史土壤中,继往开来,深耕细作,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并进,让世界重新聚焦景德镇,为世界重新认识景德镇打开一扇窗,乃至一扇门。或许,这才是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题中之意吧。
熊熊窑火,绵延不息。闲坐御窑厂内、龙珠阁旁,取一只“景德镇制”小茶碗,沏上一杯飘香的清茶。此时此刻,夜色阑珊,古琴悠悠,整个世界彷佛都在聆听陶瓷故乡的“中国故事”……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