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伍志伟(Gustavo Ng)
阿根廷《当代》杂志主编,1962年出生于阿根廷,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阿根廷人。他大学学习的是新闻学和人类学,2011年他与Camilo Sánchez先生和Néstor Restivo先生共同创办了《当代》中西文杂志,致力于宣传中国文化和加强同中国文化的交流。他还编写了关于旅阿华人的舞台剧《谢谢爷爷》。
2017年初,他撰写的讲述他的家庭故事一书《秋之蝶》在阿根廷出版发行。
我的中国父亲
伍志伟(Gustavo Ng)与父亲在一起(1962年)。
我父亲1936年出生在广东台山。当他还还很小的时候就随家人搬到香港,并打算从那里去美国。
我父亲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在香港一家布料工厂工作。在1954年,阿根廷在任总统胡安?多明戈?贝隆推行国外工业方案,他想把外国工业引进阿根廷并长期驻留在这里。所以,我父亲工作的那家工厂决定在阿根廷建立一家分厂。我父亲当时和其他三十个同厂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一同来到了阿根廷布省的San Nicolás市。这城市距离布市230公里,靠近Rosario省,他们都有着为期两年的工作合同。
伍志伟的父亲(左二)与工友(1955年)
伍志伟的父亲与阿根廷工厂员工在一起。
两年工作合同到期后,有很多人都返回了香港或远行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而我父亲决定继续留在阿根廷,另外还有六、七个他的同事也做出同样的选择。这几个人当中,有四个人和阿根廷人结了婚,其中就有我父亲。这也是他留在阿根廷的主要原因。
伍志伟父母结婚照。
这期间,父亲的家人已从香港搬到了美国纽约。我九岁那年,爸爸妈妈带着我们两兄妹去纽约和父亲的家人团聚,那时他们住在曼哈顿唐人街。直到那时,我爸已在阿根廷停留了整整18年,那时候的阿根廷有很少的中国移民,我们说的是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这期间。他们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居住在阿根廷不同的省份,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华人圈。
伍志伟的父亲(后排左三)与阿根廷工友在一起。
我爸能够很好的适应这里的环境,他西语也说得很流利。可以说他已经完全把自己变成了阿根廷的一份子。从始至终他都在名为ESTELA的工厂里上班。我爸妈是在San Nicolás市里认识的,这座城市不大。很多人从小就认识。好像是我爸的一个同事住院了,需要做手术,在康复期间,医院里的一位女护士细心照顾了他。出院后,父亲的同事想登门感谢那位护士。他就叫上我爸和几位朋友一起上门拜访,那位女护士接待了他们。然而那位女护士就是我的阿姨,我妈妈的姐姐。当时,这几位中国小伙子去她家时,我妈妈和她的姐妹们都在现场。所以我爸就是这样认识了我的妈妈。
伍志伟父母的合影。
大约在1963或64年左右,我爷爷他们搬到美国后,就希望我爸全家也移民到美国。但这拖了很长时间,一方面因为签证迟迟不批出来,另一方面我父母也多次讨论是否移民的事情。直到1972年才决定去美国。
对我爸爸来说,阿根廷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站。他心里的目的地一直是美国。虽然在这中转站他停留了十八年,他在阿根廷认识很多交心的朋友,有着如意的生活。
我父亲在语言方面很有天分。他和我说过,他的西语是在来阿根廷的船上学的,那旅程花了三个月时间,当时他们团队的总工程师懂得西班牙文,所以就教授他们西班牙语言,当然有些人从来都没学会说西语。我爸说他到达阿根廷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说一些西班牙语了。在San Nicolás市工作时,他还担当起同事们的翻译,当然,他还有在当地学校继续上西文课程。那时,他学会了写字和更多的会话。如果你听他聊天的话,就完全像一个阿根廷人无疑。
伍志伟和爸爸、妈妈及妹妹在一起。
从1972年起,我爸就去了美国纽约并常住在那里。一开始他住在曼哈顿的唐人街,然后他搬又到了布鲁克林区,在那里有着纽约最大的中国城,我爸在那里和别人合伙开了几间连锁餐厅,做得蛮大的。现在他在曼哈顿区的唐人街有一家商店,他今年八十岁了,但每天他都会从布鲁克林去到曼哈顿照看打理生意。他是他的家族里最后一个移民到美国的成员。之前,我爷爷和我奶奶带着七个孩子到达美国。
伍志伟与父亲新家人在一起。
我父亲到达美国后又结婚了,他的新妻子是广东台山人。他们又有了另一个儿子,叫Jason,今年二十岁。
伍志伟儿童时期的照片。
我是1962年生于阿根廷布省的San Nicolás市。因为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我母亲是阿根廷人,所以我有着两个国家的血统。我的母亲家族有着如巴斯克、加利西亚(西班牙)、意大利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血统。
伍志伟(左)和同学合影。
在我小的时候总有一种神秘感伴我成长。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我来说有何意义?当时在San Nicolás市,只有妹妹和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所以总会引起很大的关注。那时候,除了我们以外就没有其他中国人,只有我们兄妹两个中国孩子在当地学校读书,去到哪里同龄人都会叫我们“Chino”。但我并不知道“Chino”是什么意思,还有我也不懂得怎么去回答他们问我的问题,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所谓”的中国以及我家庭的历史。这只能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靠自己慢慢去弄懂这一无所知的事情。我爸爸从来也没有和我认真谈过关于他家族的事情和家族历史,所以我一直就带着这个疑问长大。当然,我的成长历程和其他阿根廷小朋友一样。我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都是母亲的亲属。我有三十几个表兄弟姐妹。
伍志伟与父母及家人合影。
我在当地小学上课,在我九岁时就跟着爸妈和妹妹一起搬去美国纽约。就这样,我从一个阿根廷小城市搬到美国大城市去住,我觉得蛮特别的,能和我祖父母、叔叔们以及中国城的华侨们接触,一些疑团慢慢得到了解开,我了解了很多事情,也引起了我浓厚的好奇心,我学到每一样东西,都会忍不住想更深入探讨它。
总的来说,我的青春时期就是在两个国家来回度过的。我是在美国中学毕业的,之后我又回到阿根廷上大学。以前我听说过首都,只是从来都没在这里生活过,我决定在布市读大学。一直以来,我都想在阿根廷过自己的生活,所以17岁的时候,我就来到首都。我在这里拿到了新闻学文凭,然后又读了人类学的专业。我在读新闻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工作,那时我18岁。工作性质都和新闻有关联,我曾在不同的阿根廷新闻媒体工作过,我也在一家日本报社和西班牙杂志打过工,也为拉丁美洲媒体做过事,还分别在巴西、秘鲁、古巴等很多国家为不同的媒体工作过。
伍志伟与父亲及同父异母的弟弟。
2014年,我五十一岁时终于拿到了美国签证。我如愿以偿去了美国和父亲团聚。二十年后的重遇,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见到他让我能够更加了解中国。见到父亲几个月后,我就出发去了中国。这是一次漫长的旅程,一次观察和认识中国的旅行。我在中国东部行程了一万多公里,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到过很多省份和二十个城市,大部分我都是乘坐火车完成的,这让我更能够开阔视野。
我的中国情缘
这次旅程里也包括了我父亲出生的城市——台山。我到了这小城市后,找到了当年他和家人一同居住的老屋子。房间里还有一些过去用的长板凳、家具等,虽然已是一个空房子,但维护的还很好。总的来说这一切让我感觉很震撼与激动。
我从小就觉得应该去了解自己的根。为了这一天,我等了很多年,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梦想实现时的那种激动是无法描写的。我也建议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尝试这样的旅行,特别是那些出生在阿根廷的中国移民后代,我建议你们可以到自己的祖籍国去寻根,应该为这个想法去努力。
我也常建议一些年轻人尽其所能地学好中文,我们这些中国后代和中国本身有着很浓的情感。我虽然看上去没有中国人特征,满脸胡渣子还不会说中文,但我在中国时那里的人用接待中国人的方式接待我,感觉我和他们一样,没有把我当成外国人对待,所以从中让我觉得有一种欢快、舒适感流淌在我血液里,同时我也觉得中国的血液回到了我身体。当然不是我的人回到中国去了,因为我出生在阿根廷,是我的血统回去了。其实一开始父亲并不想让我去中国的,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去一趟中国,这想法从来没有改变。
伍志伟与台山家人的合影。
我第二次去台山的时候,我得知他已经和那边的邻居们提前打过招呼,还出钱租了个场地,请了两百人参加我的接风宴会。父亲因为腿脚不便,不能长时间步行的原因,他没能与我一同前去中国,但我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够和他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乡。
我父亲从来没教过我中文,也没有和我讲过中文。我明白教小孩子学中文很难,也许我小时候并不想学习中文。要知道他离开中国时的年代,国家处于落后的状态,现在才变得先进和强大。现在的阿根廷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中国学习中文,因为他们知道这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那时候的中国并看不到未来,所以人们才会离开中国,如果我父亲让我们学中文的话,应该不会被理解,因为中文对年轻的他来说已是毫无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不想学,因为觉得很有难度。我有三个小孩,我都尝试去教他们英文。大的那两个学得还不错,小的那个拒绝学英语,我也没辙了。所以长大后,她也可以说我爸从来没有教我英文。但事实是从小我就一直尝试着教授她英文,只是她一直都抗拒而已。
那时我爸也很努力地让自己适应和融入阿根廷社会,所以会说西班牙语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就说西文,他也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文感到自豪,同时这也形成我没有听他说过中文的原因。所以,很遗憾我那时没有学习中文的环境。还有,那时他只会说台山话,还不能说是粤语。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别,台山话只是广东话的一种方言。现在我自己正尝试着学中文,就像其他成年人一样,这对我来说真的很困难。以前我爸不看好中国,现在他却对中国的认识改观了,非常看好中国了。
《秋之蝶》是我近两年写的一本书,是叙述我的家庭故事。《秋之蝶》这书名灵感源自于我妹妹的中文名字,这是我爷爷给她起的。书中一段叙述就是关于我妹妹的名字和这书名的关联。对于阿根廷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美的的名字,很有诗意。太美了,名字真是太美了……
在《秋之蝶》新书发布会上,伍志伟接受《阿根廷华人网》记者采访。
《秋之蝶》这本书分成两部分,两本日记拼成的。一本日记记载着多年后我在纽约和爸爸重逢后每一天的生活点滴,除了和我爸重聚后,我也重见儿时待过的纽约。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以及那一刻在我生命中也变得很重要。所以那时我把每天所见所闻都记录在册,从中也存放着自己的私人情感在里头,记载着我和父亲重聚后的亲身感受和我的内心世界。
在《秋之蝶》新书发布会上。
然后,第二本日记(书的后半部分)记载着我再次去纽约传达母亲的死讯给爸爸。因为妈妈是爸爸生命里一个很重要的亲人,所以那次我飞去美国就是为了和他说妈妈的离去。我妈妈是2015年去世的,也就是说我和父亲重逢一年后,她就走了。生前,她很高兴我去了中国,也很高兴我和爸爸又见面了。我从中国回来后,我办了一个旅游摄影展览,当时我母亲也前来观赏我的作品。不久的后来,她就离开人世了。书上所描述的大部分内容都和我内心世界有关,我选择了用文字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有一点我想说的,我觉得在阿根廷的中国人,我们有着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语言。这也变成不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因此阿根廷人总会有一种对中国人的偏见,他们的偏见是因为无知而造成的。偏见也就是幻想,当你不去解释,不去说就会让人造成一种错觉,让人开始幻想。当你不能说话的时候,就会开始幻想。比如说有很多阿根廷人都不懂中国家庭为何总会把小孩子送去中国。很自然地他们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你们要把小孩送到中国去?然后中国人因为语言障碍不能回答他们的问题。所以阿根廷人就会联想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有些想象是好的,但有的就会造成一些问题。那问题在哪呢?问题在于双方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
伍志伟撰写的《中国十二生肖》一书。
最为严重的是很多中国人不会说西文。现在可以说西文的中国人是我们这一代,比如我和你(指翻译)都是这里的第二代。所以我觉得《秋之蝶》这本书应该是我们第二代中国移民子女所写的第一本给阿根廷人读的书。书中讲述作为中国第二代子女的意义所在,为什么我们要寻根以及作为一名中国人的生存意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向他们指明这些疑点和取代他们之前的观点。这书的作者是不是我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书可以成为阿根廷华侨的声音,同时也证明中国人可以写他们的故事和说出他们心声。比如现在阿根廷的中国后代能说一口流利西语的林文正、Veronica Chen、Olivia Tang、Juan Martin Xu等等。他们都是阿根廷中国移民的后代。能写书的倒不是很多,现在是我正在写。所以,《秋之蝶》这本书算是在我们这一代开了个头,我相信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这样题材的书面世,向人们描述这庞大的现代中国移民圈子的故事。
《当代》杂志。
《当代》杂志创刊于2011年,由三个阿根廷人创办。我是其中一个算是一半中国人,其他两个是纯粹的当地人。我们知道阿根廷和中国一直都有商务或投资上的来往,但是我们知道这关系一定要把它变得更为稳固,应该让更多的中国和阿根廷人民也参与其中,所以一定需要更多的沟通。我们发现在拉丁美洲地区都没有这样的沟通平台,而刚好我们懂得怎么做会更好。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我们没有得到外界的支持,所以我们三人就以私人名义把杂志做起来了。虽然很不容易,但最终还是达到了目标,我们让阿根廷和中国有联系的相关阶层,如企业家、学生、政府官员、议员、各级政府、阿根廷第二代移民子女和普遍对中国有兴趣的阿根廷人通过《当代》杂志联系在一起,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这第一阶段,《当代》杂志只是针对阿根廷人的。我们会把少量的杂志送去中国,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预算能在中国印刷我们的杂志,我们就从这里邮寄大量的杂志到中国。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包裹寄到阿根廷驻中国领使馆以及上海、广州、香港等领事馆,然后他们就会把杂志分给对阿根廷有兴趣的中国公司去。但这还不够。当有中国企业来阿根廷考察或和当地公司有会谈时,我们会亲自把杂志送过去。这样我们也会有一些中国读者。如果现在要我们把杂志内容弄成双语模式的话,实话说暂时还没有能力。因为这将是一个庞大的预算,我们还做不到。所以现在我们能做到就是在每个标题下注明中文,这样至少可以让中国读者知道每篇文章的主题。以上都是第一阶段的细节。现在我们正想着怎么开始第二阶段,在这里会出现双语文章,主要和企业有关的,但我们还在摸索中。
伍志伟近影。
《当代》杂志只是我们媒体计划的一部分,其外还有网站、时事通讯、广播频道等其他媒体工具。在《当代》杂志我嵌入了自己一直以来内心积累的东西,这对我来说这很重要。《当代》让我接近中国。
我相信,在中国驻阿使馆,中资企业,旅阿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当代》杂志一定会成为阿根廷人感知中国,中国人了解阿根廷的重要媒体,我们会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阿根廷华人网 柳 军 于2017年8月17日采写、摄影,翻译Diana
(文中部分照片由伍志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视频)伍志伟:我的中国父亲,我的中国情缘
阿根廷华人网 柳 军 摄像报道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