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晓琳
(阿根廷华人网6月4日讯)据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万戴):日前,阿根廷政府高级翻译、中阿企业投资顾问都晓琳女士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杂志之邀,对中国拉美研究人员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题为“阿根廷的商业和文化环境”的讲座。讲座完毕后,都晓琳女士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阿根廷市场,中国企业应主动了解阿根廷的风俗民情、法律环境和市场文化,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在阿根廷市场上立足。
都晓琳表示,近年来,随着中阿关系的深入发展,阿根廷人对中国的认识和好感进一步加深。都晓琳介绍到,两三年前一位阿根廷经济学家曾提起阿根廷年轻人学业和就业选择的显著变化,“有一个经济学家说现在的社会曾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他说:‘在我成长的年代里,我所接受的教育是,第一储蓄要存美元;第二,要去欧美的大公司工作;第三,一定要学英文,再学我们自己的家族的母语意大利语。但是面对现在的经济形势,我现在对我的孩子的教育是:第一,你要了解人民币,你可以考虑存人民币,因为人民币相对于阿根廷比索相比是比较坚挺的;第二,如果求职的话,现在比较热门的是中国的一些大的在阿根廷投资的企业,比如工商银行、华为为代表的一些大的科技企业,或者中远、中港、中铁等大型企业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三,选择外语的时候,我就告诉我的孩子,你要学中文。’”
中阿交往的深入使得阿根廷人对于中国的好感和信任进一步增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阿两国的学界、企业界和民间已拥有了充分了解。都晓琳说,事实上中国企业的许多项目在阿根廷止步不前的原因并不源于经济和政策,而是源于中方对于阿方行事作风的不了解或是一定程度的忽视,“比如有些公司在给自己的法人做委托书的时候,都已经写得非常全面和具体了,但是最后去办一个非常简单的手续,还是会被卡住。我接触过的一个中资企业,办了一份很厚的委托认证,但是在买车时不能用,因为车行的律师说‘这里没写你的权利是可以买车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阿根廷对于权威、对于法律文件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是他们的习惯。”
都晓琳表示,不同于许多亚洲国家的储蓄型社会,阿根廷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型社会。在她看来,阿根廷机会不少、投资门槛不高,中国企业和相关机构进入阿根廷开展深入合作有着不错的机遇:“阿根廷现在进行的很多的大型项目,包括电力、能源等,是需要技术的,是需要中方的技术和中方的融资才能帮助他解决的。另外还有互补型的贸易,比如说阿根廷希望把比较好的、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出口到中国,中方的一些科技产品可以出口到阿根廷去。”
不同于拉美其他一些国家,阿根廷有着良好的建筑工业传统,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或者和周边国家进行合作建设,因此,中国一些企业的传统海外业务可能不太能够在阿根廷开展。都晓琳说,中国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合理地选择与阿方合作的项目,同时尽量做到“入乡随俗”,按照阿根廷的方式在其境内发展各种层级的合作,“我们中资一定要找先找到相关的主管部门,是做哪个领域的项目的,先要找到相关的主管部门。首先确定在国家政府的主管部门是哪一个,再往下找,看具体开办的项目是在哪一个省,省里面会不会有管理的机构,要找明白了,接下来就很具体地和他们来进行对接。”
无论是国家间的交往,还是企业间的合作,了解和互信无疑是一个最合理的起点。都晓琳认为,中国企业如果认真、谦虚和友好地了解阿根廷、进入阿根廷,一定会在交往和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阿根廷的体系是比较独特的,不建议各大中资沿用已经有过的海外发展模式。我见到过很多企业的老总说,我在非洲做项目做了多少年,非洲是怎么做的,在欧美我们都能把我们的设备都卖到那边去,但是阿根廷是一个独特国家,在欧洲、美国、非洲的经验,不能完全应用到阿根廷去,一定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
转载本网稿件,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不得篡改稿件主题。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
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